父亲节,是对父爱表达感恩的节日。
可是,人们对父爱的表达总不及母爱来的自然随意。
父亲的位置是那么重要,不可替代;
父亲的位置又常常缺失,
记忆里,
父亲在家,也是自顾自干自己的事,
好不容易陪玩儿,又总是不留情面的玩儿真的......
父亲,
这个身份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想对与家庭关系中的身份和位置,
这个身份是与其他身份相互关联产生的,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爸爸。
那么,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位置和意义是什么呢?
一个场景是:一个7岁的孩子写了一段歪歪扭扭的话,妈妈说:“这是一首好诗啊”,而爸爸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然后拿起一本诗说:“来来,爸爸给你看看,什么叫诗”。
场景中的孩子如果只有妈妈的鼓励,孩子可能沉浸在妈妈给予的夸大自我的认同中,不一定会努力磨炼成为作家;而孩子如果只有爸爸的客观严格,写诗的动力也会被抹杀。
母亲的鼓励、呵护的温情之爱可以激发孩子成长的信心;
爸爸客观、理性、严厉、节制的爱可以让孩子知道,想要成就自己,需要刻苦的学习和修炼。
这个男孩成为作家之路同时需要: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客观冷静与引领。
父亲是引领孩子滑向彼岸孩子的灯塔。
父亲的另一个意义是相对于妻子的。
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庭中一体的两面,需要互相协助。
一个家族中母亲作为养育孩子照顾家庭的主力,父亲对母亲的心理支持和实际分担是稳定母亲情绪的定心丸儿和安慰剂。一个被丈夫照顾的母亲更有耐心应对孩子成长中的无穷无尽的需要和层出不穷的麻烦。
父亲是母亲的加油站。
可近些年我们的家庭出了更多的是“严母慈父”,
妈妈变虎妈、爸爸变猫爸。
父亲开始对孩子各种宠溺,母亲成为对孩子定规矩实施惩罚的人。
人们对这样的转变似乎还津津乐道,
终于,只专注赚钞票的缺位的父亲回家了,而且还把孩子捧着惯着,
女性们认为是“女权”的胜利,是对男性改造的胜利。
甚至一些人认为“严父慈母”的传统过时了,开始推崇“严母慈父”。
我认为,这是人们对“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心理意义”的不了解。
心理学的父亲,不仅仅是一个生了孩子的男人,更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父性角色的象征。
父性角色的对面是母性角色,一个代表规则之爱,一个代表温情之爱。
“父爱如山”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父亲的阳性特质的集体潜意识的共识。
山,是一个意义,冷峻、稳定、让人可依靠,
山,是一个位置,抬头可望的方向感、让人不迷失!
1、孩子会对父亲母亲文化定位的困惑:电影电视、文学描述的父如山、母如水,妈妈这么凶,爸爸啥都行,这是什么情况?
2、孩子会产生性别认同混乱: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那么,男孩女孩都没有英雄可以崇拜,没有榜样可以学习。
Ta们将成为怎样的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父亲、母亲?
3、男孩女孩认同家庭中父母亲“男弱女强”的定位,会生产出更多“暴力女”,“妈宝男”;
如果男孩女孩不认同父母亲“女强男弱”的定位,孩子更会因为对成年男性、女性角色失望,导致性别认同混乱,出现更多的不婚族或同性亲密关系。
4、父母角色颠倒还会导致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这样的内在混乱会直接牵制孩子的发展动力,使孩子变得难以承受挫折而退缩,发展成更多的网瘾、啃老族。
我们的孩子期望得到冷静、决断、关爱,强大的父亲
作为父亲,
如果不能满足孩子“父爱如山”的的内心期望,孩子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最终也会成为整个家庭的困难。
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一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父亲,也会收获“一个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的孩子。
当一个生物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很容易,
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父亲的路却很漫长,
作为“男人”,是要外出“狩猎”工作的。
但是作为“父亲”,要想着回家,要尽一切力量回到家庭。
孩子需要父亲“在”,并且这种“存在”还要让TA相信:
爸爸在,什么都不用怕,
他要得到喜欢的东西,需要付出努力代价、
如果他努力了,失败了就回家;调整好了,再出发。
父亲是山,
父爱是孩子心里的靠山,
父亲节到了,
父亲,
你永远是孩子心里最伟大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