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东南卫视里鲁豫对李安的一段关于“家人与尊重”的采访,很有感触。
这段话里,可以看到李安对家人关系的理解深度:“珍贵与脆弱并存”。并以其对“身份存在”的思考温情化解。
鲁豫问李安:“现阶段你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
李安说:“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李安这席话,不知道打到了多少妻子的心,也打了多少中国已婚男人的自以为是,理所应当。
成为了别人的丈夫和妻子
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要被家人爱和尊敬
是需要不断的为这份爱和尊敬付出努力的
其实不光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职位都是这个道理。
当你开始拥有一个角色后,你需要做的是:每天努力,去证明你配的上这个身份,才能赚得家人的爱和尊敬,赚的世人的敬意。
国人最近发明了一个词:“丧偶式教育”,一针见血道出中国式家庭养育的“失位”问题,指出造成问题家庭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的缺席,而在中国这种缺席大多来源于父亲。
妈:我鞋呢?
妈:我衣服呢?
妈:我钥匙呢?
妈:……
爸:我妈呢?
那么“爸爸去哪儿”了?
01
一种丈夫自认为自己在外彩旗飘飘,家里老婆哄好,蛮好!可是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一旦被老婆发现,又是道歉又是拿着孩子,这个免死金牌让妻子以“风雨同舟”收场。
最后的最后,当妻子以“一切为了孩子,忍吧,孩子是无辜的”的忍辱负重吃下这枚丈夫亲自煎下的苦药。
可是,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再得到妻子的尊重,怎么可能堂堂正正的跟孩子说:爸爸是家里的山。让孩子以他为骄傲为标杆。熟悉吗?这几句国人家庭中熟悉的对话,不仅在说母子连心,同样在说母亲是中国家庭中孩子最主要的照顾者,也在说父亲在抚养孩子位置上的缺位!
02
还有一种男人,有一种迷之自恋。以为自己在哪儿,哪儿的风都应顺着他刮。
心理学家津巴在《雄性的衰落》里说这样的男人有一种天生的“应得感”。
就是有一部分男性仅仅因为自己是男性,就会感到一切应该为我所有,并且以为自己不用付出努力就可以享有这份特权。这种“应得感”来自父系社会中男性的外部社会功能大于女性的存在,带给了男性的集体自恋。
但是这样的自恋,在现代男女趋同的社会角色里,已成为一部分男人不能成为真正男人的诅咒。这些男性从小就在父母赋予的振兴家族的“太子”使命里,处处被庇护也处处被限制,他们长大后一边享受着“天将降大任”的荣誉,一边愤怒被这样的荣誉拖累!
而实际上他们从小习惯了照顾和重视,且没有能力摆脱冲破那份虚荣和自我的空洞。于是在其他关系里,工作、伴侣或者是在其他社会合作中,这样的男人已经重新定义了“依赖”这个词,就是一边被照顾,一边诅咒照顾;一边渴望存在,一边惧怕失败。于是,为了掩盖不作为的无能感,动不动就拿“太子”这枚沉重勋章痛说自己不能作为不能成为的无奈愤慨。
整日不是抱怨社会,就是对老婆孩子吆五喝六。
这样的“虚胖”的男人,怎么得到别人的尊重?
03
还有一种男人,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还不错的收入,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拿着手机葛优瘫,听任妻子一边在厨房忙碌,一边照顾孩子。
妻子如果让其帮个忙,心不甘情不愿,觉得自己为这个家辛苦工作,回家理应休息休息,妻子理应懂事体谅。殊不知在家带孩子的妻子也是在妈妈的职位上马不停蹄的忙了一天,更有同样工作的妻子也希望回家吃上现成饭。
这些男人好像以为自己在外工作了,就完成了“一家之主”的职责,回家葛优躺理所当然,对妻子的付出毫无感激,对自己的懒惰自私毫无觉察、愧意。
这样的人,怎能得到家人的爱和尊重?
在“人在纽约”的节目中,记者街头采访了一对老夫妻,问:“爱情长久的秘诀是什么?”
老人说,“爱是一种脆弱的东西,它会慢慢消失,所以你每天都要重新创造爱,每天都要给你的伴侣一个新的爱你的理由。”
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德不配位”都不可能得到的爱和尊敬。
任何角色,不管是官员、明星、朋友、家人......爱和尊敬都要由自己去经营、维护、发展,而不是拥有这个角色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就以为别人对你的爱永不衰落。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根本就没有理所当然的付出,也没有理所当然的爱。如同李安和这对经历了人生考验的老夫妻说的那样。
我们的孩子没有必要天生就尊敬我们,唯命是从。
我们的父母亲也没有义务尊敬我们,无条件地付出。
我们的另一半,更是如此。
被民众抛弃的政客,粉丝也保不住的明星,离去的朋友,渐行渐远的家人.....
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哪种爱是应得的。
告诉我们:爱,很珍贵,也很脆弱,真心、用心的维护,方能赢得你爱的人敬与爱,也是爱最好的表达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