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精神/心理疾病都伴随着脑内物质和结构改

这是一个很实在也是饱受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道出了心理学界和精神卫生界之间冲突和分裂的原因之一。


当我还是一个研究生时,经常看到心理咨询师对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只知道开药的做法持很抵触,而很多精神科医生则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则不屑一顾,这样的争论和相互贬低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直到这几年我才感到两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和尊重日益尊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专业化的声音和力量日益强大和有号召性。


事实上,国外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咨询的发展呈现类似的进程,早期只允许医学背景的人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特别是在精神分析影响力最盛的时期,虽然弗洛依德本身鼓励非医学背景的人从事精神分析),到后来,越来越多的非医学背景的人进入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领域,从而相对弱化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的区别。发展到后来,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三个不同的职业各自明确了工作的范围,形成各自的专业学术团体,都找到了定位,争论就变成了合作。


所以,他们共同进行助人的工作,且各有侧重点,可以同时服务于同一个人。我们从国外的发展可以看出来,我国之所以现在专业人员之间有很多的误解和抵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专业队伍之间的职责和服务对象仍充满着争议。我期待有一天专业人员都找到自己的队伍,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说的是一个大背景,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我本身也是学医的,对大脑功能稍微懂得一点,精神疾病确实会直接影响到脑部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尤其是神经递质的紊乱,比如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等递质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认知。


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是将这些递质的数量和传递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心理咨询呢?它是一个人借助语言或非言语的方式影响另一个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描述自己的经验,咨询师则尝试理解来访者的经验,并将这些理解反馈给对方,一起合作去探索来访者经验的意义和新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用神经科学的理解,就是一个人按照原来习惯化的神经通路生活已经出现了问题,现在帮助他将自己的神经通路慢慢去习惯化,增加他从神经传入到神经输出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即增加神经通路上红绿灯的个数和时长,因此一个人面对旧有的刺激时就有时间去思考和重新做出反应,新的可能性就出现了。心理咨询也会改变神经系统的活动,但它没有药物那么明显和快速。


那么我从几个方面来对两个方法来做比较:


1.从起效的速度来看。药物确实比心理咨询要快,例外的情况是来访者对你正向移情非常快和强烈,那么心理咨询所带来的改变可能会比药物更快。


2.从起效的主体来看。药物是外界力量,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来访者自己获得了力量。


3.从起效的精准性来看。药物更像是广种薄收(很多精神疾病用的药物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而心理咨询则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咨询目标达成共识后的工作(虽然长程治疗可能不那么注重目标)。


4.从作用的机制来看。药物是降低觉知能力,而心理咨询则是增加觉知能力。


5.从起效的持续性来看。大量研究表明,对神经症和轻中度抑郁症的联合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疗效最好,复发率低,心理治疗次之,药物治疗第三。


6.从副作用来看。药物的副作用很明显,既有心理上的依赖性,也有身体上的变形,有些药物的副作用还可能危及生命。心理治疗也有副作用,特别是移情关系处理不好的话,又因为它是人际互动,所以它的副作用可能会直接摧毁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导致崩溃,当然这种情况只在心理治疗师本身借助来访者满足自己欲望的情况下发生。


7.从内在世界的变化来看。药物基本上不会该来内心结构的改变,而心理咨询可以做到。


8.从个人努力来看。药物只要求基本的服药行为,而心理咨询需要个体去思考自己的表达和经验,需要个体去改变不合适的行为和想法,这需要很多的个人努力。


从上面的这些比较可以看得出来,心理治疗适合愿意探索自己、愿意付出努力、愿意承担痛苦的个体,而药物则具有更广泛性的适用性。

另外,无论是药物还是心理治疗,都不可能完全治愈(CURE)个体严重的精神障碍(即题主所谓的根治),只是帮助个体忍受现在的痛苦。即使两者都是忍受,但心理治疗可以让忍受变得更具生命力。(这点可以在《美丽心灵》中看出来,心理治疗中的“爱”可以帮助病人和自己的幻觉相处,永远带着症状活着)总体而言,接受药物的人可以维持生活,而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更可能创造生活。


联系方式

0571–82675530(工作时间:9:00-17:00)

3209343619@qq.com

杭州市拱墅区丰潭路388号1幢308室

浙ICP备2021015320号-1

微信助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