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
厌学: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往往在即将开学时和开学初期,学生表现出的厌学心理最为明显。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知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会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1、厌学原因
(1)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将会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
(2)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3)青春期性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发生厌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4)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个人的未来,对前途悲观、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
(5)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强迫症。如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某些事,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去想,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摆脱也摆脱不了,非常苦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候,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毫无主见,就像被思维控制一样,昏晕而过,迷茫糊涂,而这种强迫症,是不会贴附在学习上的。
厌学心理的出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相当大的危害性。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做好青少年心理的引导工作。

2、厌学心理辅导
为了提早预防和化解孩子的这种厌学情绪,专家指出,家长在开学之初应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辅导。同时,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很快适应学习环境,减少厌学情绪的发生。建议如下: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一无特长,二成绩也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如常上游戏厅玩游戏。 
(2)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还嫌不够,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甚至恐吓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就别来见我。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富教于乐,劳逸结合。
(4)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5)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如果您的孩子经常会被厌学情绪影响而无法自我调整,则一心理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会给您提供最专业的帮助。

 
2、恐学
本来学习要求上进的,渐渐的越来越不愿上学,或突然对学校或某位老师开始很强烈的排斥,前一天答应会上学的,但是第二天早晨变卦不愿意去了,或者都走到校门口了,拒绝进校门。     
 
3、学习效率低
看上去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没做几道题目;反复读题,很难看完题目,以至于难以理解整个题目。
 
4、考试焦虑
考试前会情绪波动、睡眠出现问题、考前尿频、食欲不振等;担心发挥不出来水平;考前更想多投入时间做题,但是对自己的效率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平时解题还可以,但是考试时答不完整份试卷;对考场声音或周边同学动作敏感,觉得被打扰,无法集中注意力。
 
5、网络依赖及其上瘾症
最近的专业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5%。而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进行治疗的却不足5%。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有台湾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也就是说,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经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
在现实中,网民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事实,屡见不鲜。在前人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很小,未达到成瘾程度而对网络有依赖行为的网民人数比例却比较大。这些人介于正常状态和网络成瘾之间,让我们暂且称之为“网络依赖”,它在学生中比较常见。 
网络依赖并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依赖者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成瘾症状,只是精神上对网络的依赖。网络依赖的人可以正常生活,心理健康水平也显著高于网络成瘾者,但互联网对于网络依赖者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使生活便捷的工具”这个层面,网络依赖者同网络成瘾者一样,都将互联网视为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网络依赖者倾向于退回到网络上寻找慰藉。网络依赖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   
现在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情况比较严重,网络依赖的成因主要是二个方面:
(1)网络的某些特性具有致依赖倾向;
(2)人性的原因。从综合的来看,青少年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个性的不完善、家庭关系的失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科学不合理是导致青少年网络依赖的最主要原因。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能给他们提供除了网络之外更多的选择,引导他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美好,引导他们更理性地使用网络,让他们变得更自知地上网,特别是加强青少年与父母及其他人的沟通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逃避升学的压力、情感的痛苦和对人际关系的恐惧而浑然地求助于网络,同时也引导父母去尝试更适合的亲子沟通方法和家庭教育方式。

 
6、心因性躯体症状
失眠、消化道不适、胃疼、肚子痛、腹泻、发烧、尿床尿频等躯体化反应。
 一般常见于早晨上学前或考试前;医院检查没有大问题,一上学就容易出现这些感觉,看上去真的痛苦;家长一开始以为只是偶然的身体不适,但是会重复发生;家长以为孩子是装的,但是看上去孩子是真的难受;不上学或者假期这些症状就消失。

7、冲动控制困难
咬指甲、多动、眼睛或脸部肌肉不由自主的抽动、控制不住地拔头发或喉咙发出声音、拿亲朋的钱(虽然家长说如果需要和爸妈说会给但是还是会偷偷拿)等。

8、强迫行为或观念
反复做无意义的事情:反复洗手、检查题目、穷思竭虑的想一个问题无法停止。

9、适应困难
学校适应困难、与老师或同学关系不睦、与父母关系紧张等。
觉得学校不好(环境及生源不佳);觉得:没有朋友、不容易交到朋友、现在同学不如原先的同学单纯;
觉得自己内向、不如别人优秀;
觉得自己很优秀,别人无法理解和欣赏自己;总感觉别人不友善可能会背地里说自己的坏话;
对老师的一些做法有意见,家长予以解释、劝说和教育,觉得自己被冤枉,不公平等;
对个别老师有很强的排斥心理;
和家长关系紧张,回避父母拒绝和父母沟通,挑剔父母亲的一些话和行为;或与父母争执发脾气,有时甚至摔东西,踢门,砸东西,大喊大叫歇斯底里;有自残、自伤行为;觉得人生无意义,没有人关系在意自己。

10、重性精神疾病
此疾病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需要直接找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进行药物或住院治疗。

 如:出现幻觉、妄想(明明没有发生的人和事,自诉就像真的发生一样,无法被亲朋说服)、说话脱离实际没有逻辑;生活状态突变:懒散,不讲究卫生,饮食无规律等;有被害妄想、 觉得被跟踪、被监视、被窃听、有人想害自己;对身边的人说有另外的人和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嗜睡或睡眠很少但是人很亢奋,话多又没有逻辑;常常记不清发生了什么,有暴力行为。

11、别耽误孩子最佳干预时间
我们对躯体疾病有普遍的认知,有了疾病,肯定是早治疗好早舒服,身体舒服了才可以投入并享受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
那么心理问题当然也是越早心理干预越好。当孩子的心理长期陷入不良感受,也就是我们的发动机的动力就有了问题,那么再加油踩油门也是跑不动的。
令人遗憾的是工作接待中,孩子只有到了严重影响学业了家长才会重视孩子的情况,不得不来到咨询室,而且家长往往希望咨询师能给孩子心理打一针神奇的强心针,这样孩子立马就能奔赴学业的战场。
事实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病去除更需要咨询师与孩子首先建立好信任关系,才能抽丝剥茧找到孩子言语背后的情感郁结,与孩子一起移除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联系方式

0571–82675530(工作时间:9:00-17:00)

3209343619@qq.com

杭州市拱墅区御峰大厦306(城西银泰东30米)

浙ICP备16000075号-1

微信助理公众号